被過度神化的肌肉?!

一公斤的肌肉與脂肪,體積差異絕對沒有差到四、五倍之多!

一公斤肌肉所燃燒的熱量,也沒有比脂肪多到九倍!

到底對於肌肉,我們存在哪些誤解?

「教練,開始運動以後,為什麼我不覺得自己有比較容易變瘦,甚至更胖了?」

「教練,為什麼開始重訓後,我看起來更腫更大隻了?」

在回答原因前,我想先點出:這些問題其實問的不精夠準!

所謂不夠精準,正是因為有些不正確觀念在腦海,不正確觀念導致了錯誤決策,當然就達不到預期目標,但因為不知道觀念是錯的,所以會充滿疑問,搞度懂問題出在哪邊。

這不是大家的錯,是現在搜尋引擎中本來就有許多不正確或者過時的資訊,但因為可能很聳動、很吸睛,所以就被引用再引用,搞到錯誤的都變成了真的。

想長遠擁有健康與自己喜歡的體態,就必須理解固中原理,所以必須把問題導回到發問者身上:「為什麼,運動以後你會胖?」「為什麼,重訓之後你會腫?」

思考前,以下知識是造成誤解與運動沒成效的常見原因,先理解,再來想想到底怎麼改變,才會真正有效果。

肌肉與脂肪的體積,真的差到3、4倍以上嗎!

你有沒有看過類似以下的這張圖片?講述關於同樣重量下的脂肪與肌肉,肌肉體積比脂肪小上好幾倍!

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將連勝文與林書豪同身高同體重放在一起,然後說他們看起來體積差很多。

但是真正的事實是,這完全不是基於實驗出來的結果,不知何時開始出現了差三倍、差四倍的言論,因為早在快30年前的研究中,就指出一公斤脂肪的密度為0.9克/立方厘米,而一公斤肌肉的密度约为1.06克/立方厘米,因爲肌肉密度相較於脂肪較大,所以體積就略小。

在過往實驗中,研究者估算在在相同體積下,肌肉比脂肪重约1.06倍;這個數字會因為研究方式、研究個案的差異性而略有差異性,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得到類似结果,在相同的體積下,肌肉比脂肪重约1.1倍*。

以上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:同樣重量下的脂肪體積,只比肌肉大了10%上下。

以上迷思澄清後,就可以理解許多人看到身體組成儀器上明明肌肉比例上升很多了,體脂也下降很多了,為什麼卻沒有看到彷彿網路搜尋到的圖片差異效果。

試著想想看,為什麼運動後卻不符合期待甚至覺得變胖了?

當你減少了一公斤脂肪,多了一公斤肌肉,其實他們差異的體積並沒有想像中大,況且身體不是機器,不會剛好少了一公斤脂肪的同時肌肉也多了一公斤。甚至可能一公斤肌肉增加了,一公斤的脂肪也還在身上,當然就可能短期性的感受變胖。

再回歸到用林書豪和連勝文當比較,這完全只是媒體為了吸睛的方法,兩個完全不同的人,沒有起始標準,到底從何比起呢?他們先天骨質密度與重量就不一樣,他們臟器大小也不一樣導致重量有差距,他們身形比例不一樣,還有媒體找的照片也不見得是報導公斤的時期啊~~~怎麼會因為號稱的身高一樣、號稱的體重相同,就拿來當成運動科學的指標呢?

一公斤脂肪與肌肉,消耗的卡路里差距12倍以上?!

還有一個常常看見的錯誤數據引用:

1公斤脂肪每日只能消耗4~10卡熱量,但1公斤的肌肉每日卻能消耗75~125卡熱量!這個說法到現在谷歌起來,還會大量映入眼簾!立意滿良善的,鼓勵人們要好好增肌,雖然不知道出處在哪邊,但這個數字與真實差距可大了!

其實只要拿起計算機就可以知道這個數字有多荒謬!

以我測量肌肉量大約20公斤來說,代表我每天「光肌肉」就可以消耗1500~2500大卡。肌肉消耗的熱量在基礎代謝中只佔比20多趴,身體各種臟器運作、大腦運作等消耗的熱量,佔比基礎代謝的70多趴,按照這樣加起來,每天我不活動,光肌肉+臟器+大腦運作就可以消耗5000大卡以上了,那不是應該怎麼吃都會瘦嗎?

1公斤肌肉真正消耗的卡路里,每天是13大卡。想想這個比例算起來才合理多了吧?

很多人以為運動後肌肉量開始增加了,為了養肌反而攝取過多熱量,身體根本不需要那麼多,就會不知不覺中讓體脂肪升高起來。況且開始接觸運動時,運動強度不可能太高,所以不需要額外補充太多的食物進來。

因為運動了,所以吃太多,或者精準營養補充不足(常見碳水與蛋白質沒吃足量),都是常常見到運動後反而發胖的原因。

肌肉增長的成效取決於運動方式、運動強度、運動頻率,也取決於是否休息充足、深度睡眠品質良好、營養是否補充恰當;

脂肪減少的成效取決於飲食種類、飲食量、飲食方式與時間,還有荷爾蒙穩定與壓力控管超重要;

這麼多的變因放在一起,當然不可能肌肉與脂肪同步增減,所以可能會歷經肌肉增加了,脂肪卻沒下降導致總體積變多;或者肌肉因為運動強度不夠增加很慢,脂肪卻因為吃太多增加了,所以明明運動了,卻感到越來越腫、越來越胖。

提高肌肉量,為什麼可以養瘦?

雖然關於肌肉,有許多過度被神化的地方,但養肌肉還是絕對必要的!

ACSM運動指引中,歸類出肌肉適能(包含肌力、肌耐力、肌爆發力)提升,對於人體的六大好處:

1.「骨量」維持與增加,與骨質疏鬆改善相關

2.「肌肉量」維持與增加,與肌少症改善相關

3.肌肉、肌腱完整性,與降低損傷風險,包含下背痛改善有關。(增加肌腱與韌帶拉伸張力 )

4.完成日常活動的能力提升,與生活品質感知、其他心智健康的自我效能增強相關

5.去脂體重和安靜代謝增加,與體重控制進步相關

6.「葡萄糖耐受性」改善,與糖尿病與糖尿病程度減少相關

所以雖然肌肉本身無法消耗很多熱量,體積也沒比脂肪小多少,但是肌肉發達的確可以幫助荷爾蒙分泌平穩,以及控制血糖能力變好,這都是長期養瘦必備的條件,日積月累下來,就會造就出判若兩人的健康狀態與體態。

簡單來說:
吃進食物 ➡️ 血糖上升 ➡️ 胰島素分泌 ➡️ 葡萄糖被帶到肝臟、肌肉、脂肪儲存

因為肌肉細胞內可以儲存肌肉肝醣,而儲存量將會隨著肌肉鍛鍊而提升,肌肉會優先於脂肪存醣,所以當肌肉存醣空間多時,脂肪能被分配到的就變少很多了!

口訣:肌肉餓,糖給肌肉吃!肌肉不餓,脂肪吃糖糖!

肌肉養成是條終生之旅,好處也會慢慢呈現發生

肌肉量穩定保持與提升,訓練肌肉存醣容量提升,控制飲食吃得健康幫助體脂維持在健康範圍,這都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的!

肌肉也能幫助支撐骨骼,讓體態更挺拔好看,避免各種酸痛發生,所以外貌呈現上會更好看。

當走入局部肌肥大訓練後,利用視覺差異改善整體比例視覺,都可以讓人看起來越來越美麗,譬如我天生肩膀寬,但是將臀腿鍛鍊起來後,沙漏型的身材就會視覺看起來腰細又有曲線,不需要搞到多瘦,照樣身材美翻天!(應該看得出來我是383號吧?)

當年紀累積身體機能逐漸衰弱之時,唯獨足量的運動可以逆向促進身體維持年輕良好狀態,這就是為什麼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,與不運動的人,年輕時看起來差異不大,到年紀漸長後差異性就越來越明顯!

* Huang, C. J., McHugo, J., Nguyen, T. V., Prescott, M. R., & Brinton, J. T. (2018). The Impa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in Prepubertal Children. Health Promo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, 29(2), 200-204.

線上課【女性科學化重訓指南!筋肉媽媽帶你練出 S 曲線】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